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漫长的季节》,如何与观众打个响指?

来源:娱刺儿 发布时间:2023-05-09 16:11:18 分享至:

怡晴 | 文

陈梅希 | 编辑


(资料图)

国产剧又出“神作”,这一次来自腾讯视频“X剧场”,出自辛爽团队之手。

《漫长的季节》一播出,互联网上便充斥着对这部剧的讨论,音乐、画面、镜头、表演……直至大结局,“封神”的话题登上热搜。与此同时,在豆瓣,超30万的网友为这部剧打下了9.4的高分,打破国产剧近五年的口碑纪录。

从《隐秘的角落》到《漫长的季节》,辛爽再次用实力创作了一次国产剧口碑的神话。开拍前,他压力并不小,但正是因为有了压力,才有了更多的动力,“这种压力来源于我不希望自己原地不动,观众也不希望我原地不动。”

剧播之后,制片人卢静收到了同行的很多消息,看到剧集播放量与口碑都不错的瞬间,她心里又感激又开心。

在做《隐秘的角落》项目时,卢静和团队经过复盘,留下了一些遗憾,为了能弥补遗憾,这次组局,卢静采用了《隐秘的角落》90%的原班人马。当下的成绩对她和团队来说,是对专注做项目、100%付出的一种肯定,“很有意义,剩下的也都交给观众。”

图源:豆瓣截图

而在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天然工作室高级总监、《漫长的季节》监制、总制片人张娜看来,这部剧的结果比自己的预期更高。

《漫长的季节》是腾讯视频非常新的尝试,背后是张娜漫长的坚持。没有成功的案例支撑和对标,但内部给足了支持,她很感谢老板孙忠怀最后拍板:“那我们就⽀持艺术家。”

于是,这部拍摄了 107天的12集短剧得以面世。

“坚持创新和尊重观众,是最重要的。”张娜说,《漫长的季节》的诞生,是一次关于“人”的协同,关于“突破”的挑战。

事实证明,它做到了。

《漫长的季节》与漫长的组局

和《漫长的季节》剧名一样,《漫长的季节》组局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2018年,张娜和编剧朋友于小千聊起最近看的悬疑剧《无罪之证》,十分喜欢。于小千兴致勃勃地告诉张娜,自己也很喜欢这个类型,只是此前写了很多都市情感剧,甚至写过偶像剧,就是没有写过悬疑剧,也没有人给他这样一个机会。

张娜鼓励于小千去创作,两个人一拍即合,但没想到这个项目一做就是五年。张娜带着于小千从零开始写原创剧本,有了故事的雏形——《凛冬之刃》。“因为于小千和范伟老师合作过《雷哥老范》这部剧,对他很熟悉,所以一开始写王响的时候,他脑海中代入的就是范伟。”张娜透露。

遗憾的是,张娜没有找到合适的导演拍摄,剧本也流向了市面,但她坚信《凛冬之刃》是一个好故事,形成了“一定要拍”的执念,又把剧本的版权买了回来。

张娜觉得辛爽团队很适合做《漫长的季节》。一方面,辛爽在作品中呈现了自己的强风格,无论是音乐还是画面,都做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也是张娜觉得很重要的一点,辛爽能够用“浪漫”解构生活和剧情,使得剧集在接地气的同时,拥有丰富的观赏层次。

彼时找辛爽合作的人摩肩接踵,张娜心里没底。巧合的是,张娜有一次和卢静见面,在聊天的过程中才知道,在《凛冬之刃》流向市面时,卢静就看到过这个剧本,且非常喜欢。那天碰面之后,卢静才知道,剧本的版权在腾讯视频。

谈起项目的亮点,卢静说:“我觉得老年人一样可以让你热血沸腾,悬疑题材也能生活化。”张娜很认同,为了弥补没能做成这个项目的遗憾,双方的合作水到渠成。

图源:新浪微博@网剧漫长的季节

合作完《隐秘的角落》后,卢静再次把这个视角独特的剧本递给了辛爽。沉浸在这个行业中,辛爽看过海量的剧本,但能看到“把人写得像个真人”的剧本,并不多。

故事的前提就很吸引他,“一个老年出租车司机,要解决自己人生里很遗憾的一件事,里面包含着特别好的老年视角。现在市场上讲述老年群体的影视不是特别多,我希望通过这个视角让大家更多关注平时不会被关注的人。”用老年人的视角去回归人的一生,也能让悬疑剧充满了宿命感,与观众共鸣。

在剧中,1998年的王响第一次下班回家,妻子罗美素在熬药,王响帮罗美素倒药,老夫老妻互怼的场面充满生活的细节和质感,这一点也成为辛爽接拍项目的原因。在他看来,一个好的视角和主题,就是故事的抓手,能让他抓住并散发一些东西,这对创作者来说,很重要。

演员的选取,也是观众的一大关注点。在适配度的前提下,“熟脸”与“生脸”的搭配,让剧中的角色更为出彩。有一些演员不经常活跃在荧幕前,比如饰演马德胜的陈明昊、饰演傅卫军的蒋奇明,经常活跃在话剧领域,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这种“生脸”可以给到新鲜感;而秦昊、范伟这些“熟脸”演员,除了适合之外,还能够支撑角色,不断打破观众的刻板印象。

“只要是觉得演技好,合适的,我们和平台都会全力支持,从来不看演员的知名度。”卢静解释。

《漫长的季节》组起了局,但剧本还在打磨阶段。从第一次开剧本会到开机,中间不仅加入了其他编剧,剧本也修改了长达11个月的时间。但张娜对整个团队都很信任,每次主创团队有什么想法找她沟通,只要能够帮助到项目,平台都毫不犹豫地支持。

“后续选址、特效化妆等,平台都愿意支持艺术家的尝试和创新,我们的理念就是尊重艺术家,支持创作,做他们的后盾。《漫长的季节》这个项目做得很漫长,但平台和主创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张娜总结。

打造东北明媚故事

在市场上,由东北悬疑改编而来的故事,都带着属于冬季的肃杀和寒冷,但《漫长的季节》相反,呈现出了一个泛着暖色调的明媚东北,这是剧本打磨11个月的成果,也是创作过程中面临的最难的一环。

“东北背景加悬疑元素,这样的故事非常多,包括多线叙事也不新鲜,观众已经看过很多类似的内容了,对于我们来说,改编第一步做的就是要如何在一个比较传统的材料上做出新鲜感。”辛爽说,“反着做”这三个字说起来简单,但处理起来,却是对故事的一遍遍梳理,和付出近一年的时间成本。

这也是为什么《凛冬之刃》变成了《漫长的季节》,故事从冬天搬到了秋天。

辛爽是东北人,他对东北的理解是四季分明,不只有冬天,还有明媚的秋季,尽管这个季节很短暂。

小时候,夕阳快下山的时候,辛爽和爸妈骑着自行车路过一片玉米地,夕阳染黄了所有的玉米,有一种丰收之感,画面十分温暖。

这个画面在辛爽脑海里长久地留存,也形成了他对东北季节的独特感受。大家一提到东北,就会想到漫天的雪,但辛爽想打破标签,让大家看到东北秋天的美。

《漫长的季节》有三条时间线,代表着过去和现在。在和编剧团队聊剧本的过程中,辛爽讲述自己心中的东北生活,是乐呵、积极又充满阳光的。他希望,这个故事最终的表达,是关照此时此刻的感受,“我觉得那个东西应该是有抚慰性的,故事里固然包括残酷的命运,但总体来说,我希望传达一种积极的态度。”

秋季之后是冬天,是残酷之前最美的一段时间,也与故事的主题相互映照。

图源:剧集截图

呈现记忆里东北的秋季,并不简单。

项目筹备期间,卢静带着团队到东北走了一圈,包括沈阳、鞍山等城市,但发现有两个问题难以解决。

其一是制作方面的,东北秋季短,但拍摄期限长达百天,无法满足拍摄周期,“可能刚开机没几天叶子就掉了,我们想要的东西也没有了。”

其二,现在的东北工厂已经年久失修,或者变成网红打卡的旅游景点,新得有点假。在主人公王响的记忆中,东北工厂是辉煌繁荣的,没有丝毫破败之感。工厂不符合团队的勘景,在美术指导的建议下,大家又来到了云南昆明。

昆明当时正值冬季,整个城市的植被颜色与东北秋季很像,黄绿相间,新生中夹在着颓废。而昆明的昆钢,有火车轨道,轨道上长满了彩色的小花,显得色彩丰富,朝气蓬勃,和故事中的场景十分接近。于是,昆明便替代东北,成了拍摄的主要阵地。

王响是火车司机,但昆钢没有火车,团队看过昆明博物馆里的火车,又在湖北找到了想要的蒸汽火车,把它卸成段,用三段19米的车厢才运到昆明,确保它可以动起来。

更麻烦的问题来了。东北工厂的问题解决了,但辛爽记忆中的东北玉米地却难住了团队。

选址昆明以后,辛爽问卢静:“我们能不能在这儿搞一片玉米地?”卢静很震惊,因为昆明长不出符合拍摄需求的玉米,为了效果,剧组最终决定在西双版纳种下一片玉米地。从开机前开种,三个月后,临近杀青,玉米地才长成。过程很复杂,但卢静庆幸的是,这片玉米地成为了剧中的一个标志性场景。

对辛爽来说,这些都是呈现影视生活质感的工作,“生活质感是我们为这个故事选择的舞台,这个舞台到底是不是真的,对于观众的观感很重要。如果大家不相信那个舞台,也就不相信那个故事和人物了。”

辛爽美学,“离地半米”

剧集一播出,辛爽的镜头、画面再次成为被大众热议的焦点。

大结局时,音乐《再回首》响起,戳中了无数观众的泪点,“辛爽美学”也成为了每家媒体都会提出的问题。

辛爽告诉大家,团队最初讨论“美学”时,会用“离地半米”去形容,意思是不去做纯粹的现实主义,而是在写实的美学基础上,加入浪漫的意境,破解观众脑海中对悬疑、对东北的刻板印象,“让观众相信这是东北,在相信的基础上再加一些浪漫,是我们整部戏的创作逻辑。”

有一场戏是王阳约沈墨去看烟花,王阳捡起地面上的玻璃瓶子,让沈墨透过瓶子看工厂废弃的地面火炬,那里闪烁着彩色的光,用酒瓶子看就像是在放烟花。

图源:剧集截图

浪漫的场景表达,搭配上辛爽独特的音乐品味,又合成了浑然一体的“辛爽美学”,它生活、浪漫而又精致。

“音”的审美得益于声音部门,从声音的设计到混录,团队用了大概六七个月的时间。这些时间都耗费在对细节的打磨上,“比如说一个开门或者关门的声音,我们都要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去调整音色。”辛爽认为,观众观剧的感受,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部门工作的状态,“我也替所有主创、各个部门谢谢观众。”

“音乐”的审美,又全部服务于故事叙事。

片头曲的灵感来源于辛爽一次看话剧的经验。在观众进场时,有一段音乐循环播放,能让大家迅速进入故事,而当故事开始时,音乐暂停,观众已经入戏。辛爽受到了启发,跟负责原创音乐的丁可说,“要不咱们在每一集前搭配一个非常适合这一集气氛的音乐?”丁可答应了,片头曲也随之成形。

片尾曲的挑选是团队想要给观众一个情绪的延展。比如《再回首》。这首歌是唯一一个在剧本阶段就确定的片尾曲,因为它更能体现含义。

很多观众在网上问辛爽,“王响不是说要向前看,别回头吗?怎么又放《再回首》?”实际上,这首歌不是放给王响,而是辛爽放给观众的。故事虽然结束了,但他还想留一些氛围感与遐想给大家。这种情绪无法说清,却也因为“只可意会”产生了更多讨论的碰撞。

图源:新浪微博@网剧漫长的季节

拍摄结束后,辛爽要在机房呆七八个月的时间进行剪辑,每天从机房回家的路上,听各种喜欢的音乐,成为了一种工作习惯,“一旦听到与我在机房里剪辑的某场戏或者某一个结尾感受相似的音乐,我内心就会有一个扣,咔哒一声落地。”

在辛爽看来,片尾曲是叙事的一部分,是观众对故事情绪的延展,甚至是叙事的延展,只有在感受与歌词同时成立,才能成为片尾曲。

片头曲、片尾曲、画面色彩的选取、章回体的剪辑,都在时间线上,辅助故事和人物,达成宿命感的统一。

“我们在做每一集的时候,都想让那一集的内容给观众形成只有那一集才能形成的感受,最后再完整地拼在一起,形成更完整更大的冲击。”辛爽说,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所有的元素同时被推倒,在最后的某一刻又同时相遇。

与观众打个共鸣的响指

剧播期间,辛爽会看私信。

第五集中,王响站在桥上对着月亮喊儿子的名字,有网友看后发私信给辛爽,说自己的爸爸去年刚去世,他也经常站在月亮底下看月亮想爸爸。看到那个片段时,网友好像觉得自己的爸爸在月亮里也可以看到他。隔着屏幕,追剧人和剧中人产生了遥远的心灵沟通。

尘埃落定的那一刻,面对故事的走向,人物的结局,辛爽不想做过多解读,他从来不回应与剧情相关的问题,“因为答案是最不浪漫的。”能与观众打个共鸣的响指,或许才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最良性的关系。保持一定的空间,可以有更多想象,他无需主动打破。

《漫长的季节》结束了,卢静很感谢大家的支持。从《隐秘的角落》到《漫长的季节》,作为制片人,她觉得自己做了两件事。

一方面,她了解团队擅长的东西,大家会一起反思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遗憾。

另一方面,清楚剧集的类型定位。《漫长的季节》定位为生活悬疑,它讲述家庭的纵向故事,有时间的流逝,有人与生活的议题,“从项目初期开始,我都和娜姐探讨了很多次,我们在创作上没有太大的偏差。”

张娜觉得这部剧已经做到了最初大家想要的“突破”和“创新”。追剧的过程中,她经常会看弹幕,起初有一些观众会评论,“这不是悬疑剧啊,太好笑了?”但最后都从生活本身感受到了命运的悬疑,就像辛爽说的一样,“你永远不知道命运在下一秒给你什么牌面和谜底,这本身就充满悬疑。”

而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她深刻地感受到,不仅是“好的悬疑剧”,任何好的项目都需要主动创造新鲜感,从各方呈现这种新鲜感,就会得到观众的回响。

作为腾讯“X剧场”的第一部剧,《漫长的季节》的播出,也为剧场开了一个好彩头,“《漫长的季节》让大家看到了我们做好内容的决心。”张娜说,未来平台也希望看到视角更大、探讨内容更广泛的好剧本,把内容做到极致,把情绪推向高点。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华南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