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鲁克斯_阿隆布鲁克斯大家在熟悉不过了,那你是否知道鲁克斯_阿隆布鲁克斯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微生物学的萌芽时期
(资料图)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现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用来沤粪积肥,使农作物变得更加茁壮。微生物在医学中也有应用,公元2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白僵蚕治病的记载。公元6世纪的《左传》中也有用麦曲治腹泻病的记载,10世纪的《医宗金鉴》中有关于种痘方法的记载。公元6世纪北魏的贾思勰《齐民要术》中也有关于微生物应用的资料,如谷物制曲、酿酒、制酱、造醋、腌菜等。在古希腊留下来的石刻上也有酿酒的操作记录。
虽然古人还不知道是微生物在发挥作用,但是他们通过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已经学会巧妙地利用微生物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微生物学的初创时期
微生物的初创期是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詹森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罗伯特·胡克把昆虫等较小事物在显微镜下的具体形态发表在《显微制图》中,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并详细地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态,打开了微生物研究的大门。
在列文虎克死后,微生物的研究一度进入低谷,“自然发生论”开始成为热点话题。1748年,尼达姆(JohnNeedham)用“干草等浸泡在烧瓶中会产生微生物”的实验证明“自然发生论”。后来,许多科学家投入到微生物研究中来,为微生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765-1776年,斯帕兰让尼(LazaroSpallanzani)又用密封加热实验反驳“自然发生论”。1826年,施旺(TheodorSchwann)提出乙醇发酵由酵母菌引起,在1837年,他又提出微生物引起发酵和腐败。1838—1839年,施旺和施莱登(MathiasSchleiden)分别提出细胞学说,1853年,巴谢(AgostinoBassi)首次实验证明由白僵菌引起家蚕的“白僵病”,并认为许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1845年,伯克利(M.J.Berkeley)首次证明是霉菌引起爱尔兰土豆枯萎病。1846年,塞麦尔维斯(LgnazSemmelweis)发现产褥热是由医生传播的,提出使用防腐剂预防的方法。1849—1854年,斯诺(JohnSnow)对伦敦流行的霍乱开展流行病学研究。1850年,达望(CasimirJosephDavaine)在患炭疽病的家畜中发现炭疽细菌,同年,米切利斯(EihardtMitscherlich)发现是细菌引起马铃薯褐变。1853年,德巴利(HeinrichAntonDeBary)提出禾谷类锈病是由寄生真菌导致的。
三、微生物学的奠基时期
巴斯德对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为现代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巴斯德(LouisPasteur)在1857年提出乳酸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1860年提出酵母菌在乙醇发酵中的作用;1864年彻底驳斥了自然发生论;1866年发明低温灭菌法;1880年和斯坦伯格(GeorgeSternberg)同时从唾液中分离和培养肺炎球菌;1881年和鲁克斯(Pierre·Paul·EmileRoux)用炭疽菌进行免疫实验并研制炭疽疫苗;1885年研制出狂犬病疫苗,在被疯狗咬伤的9岁小孩身上首次试用并获成功。
科赫对新兴的医学微生物学做出了巨大贡献。1876年,分离并鉴定了炭疽热病原菌——炭疽杆菌;1878年鉴别了葡萄球菌;1881年研究了细菌的纯培养方法,并用减毒炭疽杆菌进行动物免疫;1882年发现肺结核的病原菌——肺结核分枝杆菌,并因此获得1905年诺贝尔奖;1883年鉴定了霍乱的致病因子——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1884年,首次发表科赫定理。
下面再来看一下其他众多科学家的成就。1858年,魏尔啸(RudolfVirchow)提出“每一个细胞都来自另一个细胞”。1859年,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发表《物种起源》。1865年,孟德尔(GregorJohannMendel)发表孟德尔遗传法则。1867年李斯特(JosephLister)正式发表了他的外科消毒术。1880年拉瓦拉(AlphonseLaveran)鉴定了疟原虫在感染者红细胞中的生活史,1907年获诺贝尔奖。1884年梅契尼柯夫(ElieMetchnikoff)发现吞噬作用,1908年获诺贝尔奖。1890年贝林格(EmilAdolfvonBehring)和北里柴三郎(KitasatoShibasaburo)发现抗毒素,用毒素使动物免疫,制备白喉和破伤风抗毒素,1901年获诺贝尔奖。由于科学成果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题主要问的是:生活和情感有关系吗?生活和感情肯定有关系。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有人的地方就有感情,生活和感情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感情的人是不存在的,没有人也就没有了生活。所以生活和感情有关系。
Copyright 2015-2022 华南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